
這個夏天,我國多地受到洪水、高溫襲擊,高溫天氣中如何預防中暑?近日,國家衛生計生委在線訪談邀請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研究員張靜、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所研究員程義斌給大家提供權威的科學解讀。
誘發中暑的因素有哪些?
什么樣的癥狀算中暑?
張靜:主要癥狀包括頭疼頭暈、胸悶、惡心、嘔吐、大汗、臉色蒼白、抽搐。
如何預防中暑?
張靜:高溫天氣里應大量飲水,補充鹽分和礦物質,注意清淡、高蛋白飲食,注意穿輕薄、淺色服裝,涂防曬霜,不長時間待在高溫環境中。
瘟疫等災害如何避免?
張靜:發生洪澇災害后,應加強傳染病監測,做好食品衛生、環境衛生、飲水衛生,消滅“四害”和清理環境。對災區群眾來說,應做好個人衛生,喝開水,吃熟食,勤洗手,勞逸結合,平衡膳食,作息規律,提高肌體抵抗力。身體出現不適,如腹瀉、嘔吐、發熱、皮膚黃疸、手足皮疹、口腔皰疹和潰瘍時,要及時就診。
拉肚子是不是中暑的表現?
張靜:腹瀉是指每日排便三次及以上,糞便性狀有改變,可伴有嘔吐、發熱、腹痛等癥狀。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,飲食、飲水不潔,多導致感染性腹瀉,食用生冷食物、油膩食物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,也有可能腹瀉,主要采取抗菌素或對癥治療。
在災區,廣大災民和救災的戰士在高溫天氣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?
程義斌:
2.高溫天氣和洪澇災害期間,應特別注意飲食衛生,防止不同程度的胃腸病及腹瀉。
3.注意保持皮膚干燥,防止出現痱子、皮疹、濕疹、腳癬、股癬等皮膚病。
4.穿戴長袖透氣的衣服,遮陽帽等,防止曬傷。
5.對于住在臨時居住區的災民,要特別注意居住地區的環境衛生,飲用水安全和環境消毒處理工作。防止腸道傳染病、紅眼病等疾病發生。
6.如出現中暑,應立即將病人移到通風、陰涼、干燥的地方,讓病人仰臥,解開衣扣,脫去濕透的衣服,更換干衣服;盡快冷卻體溫,降至38度以下。具體做法有用涼濕毛巾冷敷頭部、腋下以及腹股溝等處;用溫水或酒精擦試全身;冷水浸浴15至30分鐘。給意識清醒的病人或經過降溫清醒的病人飲綠豆湯、淡鹽水等解暑。還可服用人丹和藿香正氣水。對于重癥中暑病人,要立即撥打120電話,求助醫務人員緊急救治。
高溫中,會誘發哪些疾???
程義斌:進入7月以來,中國長江中下游和江南大部分地區出現了最強高溫,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橙色預警,其中上海、湖北、重慶發布了高溫紅色預警。高溫對人群健康有哪些影響呢?高溫熱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中暑,根據中暑的病情不同分為清輕癥中暑和重癥中暑。重癥中暑包括熱痙攣、熱衰竭和熱射病。熱痙攣的癥狀為肌肉疼痛,多發生于腿部、胳膊和腹部,熱衰竭的癥狀表現為面色蒼白、流汗、心率加快、虛弱、頭暈頭痛、惡心嘔吐,但精神狀態是正常的。熱射病的癥狀與熱衰竭相似,但是皮膚干燥無汗,精神狀態改變,抽動性頭痛、惡心、眩暈,體溫可達41度或更高,嚴重的可發生意識障礙。 在高溫天氣下,任何人都可能因高溫而患病,但是有一些脆弱人群要更加注意防護,包括老年人、嬰幼兒、孕婦、流浪乞討者和一些慢病患者,包括高血壓、冠心病、心腦血管疾病、長期臥床行動受限的人,還包括某些戶外工作者,包括農民、快遞員、環衛人員等,要更加注意個人防護。
高溫下容易中暑,生活中要注意哪些事情能夠預防中暑?
程義斌:針對預防中暑,包括高溫防護,分為一般人群、特殊人群和戶外工作者。 一般人群在高溫熱浪天氣下要盡量避免上午10點到下午4點之間的出行,尤其注意不要在陽光強烈照射下運動,包括體育鍛煉、快走、跑步等等。在陽光照射的高溫天氣下戶外活動要做好防護措施,包括穿透氣性好、淺色衣服,長期戶外活動建議穿長袖襯衫、戴太陽鏡。對于裸露在外的皮膚,可適當涂些防曬霜,避免日光性皮炎或曬傷。 高溫天氣會體溫升高、容易缺水,應注意及時補水,不要等口渴了喝水就太晚了。
程義斌:無論在房間或者汽車內使用空調時,不要把溫度調得過低,內外溫差不要過大。在房間里不要開著空調睡覺,汽車停駛的時候通風性較差,發動機排出的一氧化碳進入到車里容易使人中毒,所以最好不要在開空調的汽車里睡覺。 針對脆弱人群,包括老人、孕婦、嬰幼兒、高血壓、冠心病、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病患者,應避免在陽光照射下的室外活動。高血壓、冠心病、腦血管病患者早上起床要先喝一杯水,補充身體失去的水分,降低血液粘稠度?;加泄谛牟?、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慢性病患者,尤其是老年人和有關節病的患者,不要長時間待在空調溫度低的房間里。
程義斌:對于戶外工作者,應該合理安排工作時間,輪換作業,盡量減少高溫時段的室外作業。另外就是需要采取有效措施,隨身攜帶一些防暑藥品和用品。戶外工作者可以用冰毛巾擦身體進行物理降溫。 從室外回到室內,切忌立即開空調,避免感冒。一旦出現了頭暈、惡心、口干、迷糊、胸悶、氣短等癥狀,應該立即休息,喝涼水降溫,如果病情嚴重的情況下要立即到醫院就診。
(摘自國家衛生計生委在線訪談)